-
夏朝、商朝、周朝历史时期医学成就
夏朝、商朝、周朝历史时期医学成就和发展概况:
在奴隶社会里,人们由原始社会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变为对神的尊崇。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的剧变,人们对天命及鬼神的信念有所动摇。与此同时,产生了一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因素,这就是阴阳八卦和五行的思想。 随着经济思想及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医药卫生也有了很大变化,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人们积累了较多的医药卫生知识。同时,由于原始宗教的影响,在相当长时间里,医学被宗教思想束缚,医学发展受到阻碍。到了奴隶社会后期,在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下,逐渐摆脱了宗教对医学的禁锢,使医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为医学理论的形成作了准备。
奴隶社会里早期,人们对疾病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在甲骨文中已有所记载。甲骨文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种文字。自1899年至20世纪初,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中,发现了15万片甲骨,上面刻有4500多字,其中已知的有卜病内容的为323片,415辞。 甲骨文中关于人体部位有了许多记载,但大多是对人体体表部位的记载,如:首、面、目、口、鼻、眉、耳、手、肘、肱、臂、足、胫、膝、趾、项、脊、腹、臀等;也有根据人体不同部位产生的生理功能而定名的,如孕、娩、乳、尿、血等。但对人体内部的脏腑组织记载不多,只有“心”字。 甲骨文记载的疾病约有二十多种,其中大多是按照人体的体表部位来区分的,如疾首(头病)、疾目(眼病)、疾耳(耳病)、疾口(口病)、疾齿(齿病),疾舌(舌病)、疾自(鼻病)、疾项(项病)、疾手(手病)、疾肘(肘病)、疾肱(肱病)、疾身(腹病)、疾尿(尿病)、疾足(足病)、疾膝(膝病)、疾胫(胫病)、疾止(趾病)、疾育(产科病)、疾子(小儿病)等。甲骨文中记载的疾病也有一些是根据疾病的主要特征得名的,如“疾言”,即说话困难或发音嘶哑:“疥”,是因易于结痂而得名:“蛊”,表示腹中有寄生虫:“龋”,为虫蛀牙齿。这说明当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涉及到五官科疾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小儿科疾病。此外,甲骨文中还有“疾年”、“雨疾”、“降疾”的记载,疾年指多病之年,雨疾、降疾指疾病的发生多如降雨,这些是关于流行性传染病的最早记录。根据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商朝已出现针刺、按摩、接骨、拔牙以及药物治疗等治病方法。 到了西周及春秋时期,虽然还没有出现专门的医学书籍,但有关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散见于《周易》、《尚书》、《诗经》、《周礼》、《山海经》等当时的文献之中。此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较商代已有了明显的进步,已认识到热病、昏迷、浮肿、逆产和不孕等疾病,并有了固定的病名。
《诗经》中记载了古代疾病的病名和证候,如:瘨(癫狂)、闵(伤痈)、狂(癡)、首疾(头痛)、噎(气息不利)、疚(心忧惫之病)、朦(失明)、震(有娠)、身(怀孕)瞽(盲人)等。《山海经》中也涉及了三十多种疾病,范围包括内、外、妇、眼、皮肤等方面。其中大都是根据疾病的特点,给予固定的病名,如瘕疾、瘿、痔、痈、疽、疥、痹、风、疟、狂、疫疾等。也有一些是直接记载症状的,如腑(腑肿)、睬(大腹)、腹痛、嗌痛、呕、聋等。另有三种比较笼统的病名:肿病、腹病、心腹之疾。《易经》中关于疾病的记载有“妇孕不育”(即流产)、“妇三岁不孕”(即不孕症)、“往得疑疾”(即精神病)等。《礼记》中有瘖、聋、丧明、跛、躃、伤、创、折、断、胎夭、病革、风欬、侏儒等病名记载。《周礼》中也有肿疡、溃疡、金疡、疟疾、疥、瘅疽、足肿病、佝偻病、秃头、胼胁等疾病内容。 在认识疾病的基础上,人们逐渐积累了一些诊断疾病的经验。《礼记·曲礼》中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记载,即人们患病要向有经验的医生求医问药,反映了当时已有治疗经验丰富的医生了。《周礼·天官》记载:“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死,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这可以说是后世中医诊断学的雏形。
在这一时期,人们已开始用药物疗法或食疗法治疗内科疾病。而对于外科病,除用药物外敷以外,同时也用内服药及食疗进行调理。在使用药物时,依据药物的酸、辛、咸、甘、苦、滑等性味,分别调养筋、骨、血、脉、气血、肌肉、九窍等。说明此时的伤科医生已认识到局部的损伤会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所以在医治局部的同时,还要调治全身的气血及脏腑功能,在使用外用药的同时,还需内服药物。这种内外同治的方法,是伤外科疾病治疗史上的一大进步。
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饮食对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医学教育网为您整理。所以在周代有人提出了“先味而后药”的治疗主张,即先用食疗,再用药治。同时还提出饮食要与四时季节的变化相适应。周代甚至出现了专管王室膳食的官职棗食医,这说明当时关于饮食疗法的经验已有相当的积累。 此外,针灸、按摩、导引等各种治疗方法在这个时期也已有所应用。
-
商朝历史专题(一)
-
商朝历史专题(二)
-
商朝名人
-
商朝历史人物
姜子牙(商末周初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
比干(辅佐商朝两代帝王的贤臣)
申公豹(姜子牙同门师弟,《封神演义》人物)
商汤(商朝开国君主)
商纣王(中国商朝末代君主)
苏妲己(商纣王妃子,加速商朝灭亡的妖后)
武丁(商朝第23位君主)
卞随(古代隐士)
伯夷(商末孤竹国君长子)
崇侯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告密者”)
妇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
帝乙(商朝第30位君主)
恶来(商纣王的大臣,以勇力而闻名)
伊尹(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中华厨祖)
费仲(纣王佞臣)
妇妌(武丁三位皇后之一)
甘盘(商朝名臣,甘姓始祖之一。)
傅说(武丁丞相,殷商时期著名贤臣)
庚丁(商朝第27位君主)
妇妥(商王武丁的诸妇后妃之一)
墨胎竹猷(孤竹国的第七位国君)
河亶甲(商朝第十二位君主)
南庚(商朝第18位君主)
胶鬲(汉族民间信仰之一)
女防(秦国的祖先,秦国第一任君主秦非子的高祖父)
九侯女(纣王妃子)
盘庚(商朝第20位君主)
箕子(商朝太师,“殷末三仁”之一)
任仲虺(薛方国君主,汤革夏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廪辛(商朝第26位君主)
戎胥轩(春秋战国时代秦国、赵国的祖先)
墨胎初(孤竹国的第八位国君)
商容(商纣王时期主掌礼乐的大臣)
墨胎冯(孤竹国的第九位国君)
太丁(商朝第29位君主)
墨胎致(商末孤竹国君第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