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朝历史人口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关于当时国家人口数量说法不一,商朝历史人口统计有约500万至700万之说。
一种见于《尚书大传 虞传》,其云:古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郑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此盖虞夏之数也。如按一家五口计,则上说虞夏全国人口总数有216万。但是像邻、朋、里、邑、都、师、州这类如此整齐规范的行政区划和社会组织结构,在夏代并不存在,甚至在商代金文和甲骨文中,都还没有出现邻、里字样;朋字只用来称贝;都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商代称王都为大邑或大邑商;师是军队之称;州是族名兼地名。再者,以个体家庭人数作为人口统计单位,也不符合早期人口调查的特点。显然这一种说法是出于后人附会,根本靠不住。
另一种说法见《后汉书 郡国志一》刘昭补注引《帝王世纪》,其云:及禹平水土,还为九州,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及夏之衰,弃稷弗务,有穷之乱,少康中兴,乃复禹迹。孔甲之至桀行暴,诸侯相兼。逮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方于涂山,十损其七;民离毒政,将亦如之。殷因于夏,六百余载,其间损益,书策不存,无以考之。又遭纣乱,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又减汤时千三百矣;民众之损,将亦如之。及周公相成王,致治刑错,民口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万一千人。这段文字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叙殷因于夏之间损益时,特别指出书策不存,无以考之,似乎在其他方面有一定的史影依据。其二,谓夏商时代方国林立,在先秦文献中亦有类似之说,如《左传 哀公七年》云: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战国策 齐策四》云: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吕氏春秋 用民》云: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今无存者矣;《逸周书 世俘解》云,武王伐商,憝国九十有九国,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除夏代未必会有万国外,众多族落小国纷立各地,确为夏商社会实际状态。其三,尽管民口落实到百、十、个位数,且夏初和商末周初的这末三位数都为923,不免荒唐之甚,但从其注重不同时期的民数得失,又按单纯人口而不是以户计数,却是具有早期人口清查的特色的。故此说有一定参考价值,不能贸然否弃。
按照此说,从总体上推算,夏代直至商初诸侯方国规模均甚小,平均人口仅1300多人;后众国相兼及人口善殖,到商末周初平均人口数增加到了近8000人。商初成汤时有3000余国,则总人口数约400万左右。
-
商朝历史专题(一)
-
商朝历史专题(二)
-
商朝名人
-
商朝历史人物
姜子牙(商末周初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
比干(辅佐商朝两代帝王的贤臣)
申公豹(姜子牙同门师弟,《封神演义》人物)
商汤(商朝开国君主)
商纣王(中国商朝末代君主)
苏妲己(商纣王妃子,加速商朝灭亡的妖后)
武丁(商朝第23位君主)
卞随(古代隐士)
伯夷(商末孤竹国君长子)
崇侯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告密者”)
妇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
帝乙(商朝第30位君主)
恶来(商纣王的大臣,以勇力而闻名)
伊尹(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中华厨祖)
费仲(纣王佞臣)
妇妌(武丁三位皇后之一)
甘盘(商朝名臣,甘姓始祖之一。)
傅说(武丁丞相,殷商时期著名贤臣)
庚丁(商朝第27位君主)
妇妥(商王武丁的诸妇后妃之一)
墨胎竹猷(孤竹国的第七位国君)
河亶甲(商朝第十二位君主)
南庚(商朝第18位君主)
胶鬲(汉族民间信仰之一)
女防(秦国的祖先,秦国第一任君主秦非子的高祖父)
九侯女(纣王妃子)
盘庚(商朝第20位君主)
箕子(商朝太师,“殷末三仁”之一)
任仲虺(薛方国君主,汤革夏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廪辛(商朝第26位君主)
戎胥轩(春秋战国时代秦国、赵国的祖先)
墨胎初(孤竹国的第八位国君)
商容(商纣王时期主掌礼乐的大臣)
墨胎冯(孤竹国的第九位国君)
太丁(商朝第29位君主)
墨胎致(商末孤竹国君第三子)